小学材料作文训练范文【最新7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细心的小编阿青给大家整编的小学材料作文训练范文【最新7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范文 篇一

关键词:阅读水平;语篇聚类水平;阅读训练

一、问题提出

如何将阅读理解的理论应用于教学,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Kintsch提出,文章阅读过程有三种水平,一是句子水平的词句解码活动,二是段落或宏观命题水平的组织活动,三是整体语篇上层结构的分析综合活动。[1]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的信息加工主要是语言解码、组织连贯和分析概括;[2-4]还有研究分析了不同年级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特点[5]和阅读水平的特点;[6]也有人进行过快速阅读训练和语篇理解策略的实验研究,[7-9]但是如何能够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特别是提高Kintsch所提出的第三水平上的阅读水平(即分析综合的水平)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见到。本研究将扩大阅读视野的训练和语篇阅读策略的训练相结合,探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阅读训练是否能够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第二,语篇聚类是阅读加工的高级成分之一,阅读训练能否迁移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篇聚类水平上。

二、实验

实验分干预实验和迁移实验两部分。

(一)被试

两部分实验均选自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五年级的两个班,一个班为实验班作为干预对象,另一个班为控制班不进行干预。实验班63人,控制班60人,共计123人。

(二)实验设计

两部分的实验设计均采用实验班控制班前后测设计。

(三)干预实验

1.测试材料

干预实验的测试材料分前测材料和后测材料(两类测试材料的例子见附录一)。

前测材料:两篇文章,每篇文章有四个问题,题目主要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整体结构。文章和问题都由两位小学语文教师与本研究人员共同确定。

后测材料: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另外两篇文章,实验的做法和要求与前测相同。

2.测试程序

前测程序:发给学生一张试卷,包括两篇文章,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试卷。

后测程序:与前测程序相同。

(四)迁移实验

迁移实验的目的是要探讨阅读训练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篇聚类水平的影响。

1.测试材料

迁移实验的测试材料分前测材料和后测材料(两类测试材料的例子见附录二)。

前测材料:本实验使用的双情节故事是参照鲁忠义,彭聃龄(1996)的实验材料编制而成的。[10]按照Mandler&Johnson的故事语法,故事应包含背景、开头、反应、尝试、结果和结尾6个基本节点。[11]本实验材料中,每个故事同样有6个基本节点,但是背景节点为两个情节共用,其他5个节点中每个节点两个句子。这样,每个实验材料共由11句组成,这11个句子随机排列。

后测材料:使用另外的难度同前测材料相当的双情节故事。

2.测试程序

前测程序:使用投影仪逐句呈现实验材料,每句呈现2秒后变暗,但不消失,接着呈现下一个句子,一直到全部实验材料呈现完毕。全部实验材料再在屏幕上保持2分钟后消失。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故事结构回忆刚才呈现的句子。采用RRR计分方法。

后测程序:同前测程序。

(五)实验的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主要是语文课上由语文教师主持的阅读训练。参考国内阅读训练的一些方法,[12-14]与小学资深教师共同研究确定训练方案。训练分为四部分(一般指导、扩展视野训练、猜词训练、语篇阅读训练)。干预时间为10周。

1.一般指导

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多次给学生讲解快速阅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出影响阅读速度的不良习惯(如回视、逐词读、指字读和出声读),要求学生尽力克服。

2.扩展视野训练──舒尔特表练习

扩展视野训练使用的是舒尔特表(如下表)。舒尔特表为20×20厘米的正方形。每个表由25个方格构成,小格中1到25的数字是实验前无顺序填上的。此次练习要求学生迅速地从表格中顺序找出1~25的数字。

6

1

18

22

14

12

10

15

3

25

2

20

5

23

13

16

21

8

11

7

9

4

17

19

24

开始做练习时,视线应集中在表的中心,在寻找下一个数字时,视线仍然保持在表的中心。表与眼的距离与阅读普通读物一样,大约25~30厘米。点数时必须不出声,按递增的顺序由1数到25(不能有遗漏),看到心中想的那个数字就用铅笔画出来,熟练后可以只在心中默数,不必再用铅笔画出来。此项训练的目标是,完成一个表的时间不超过25秒。

3.猜词练习

教师在讲解新课文前,随机选取一段课文进行猜词练习,具体操作是:

(1)把文章中的每个句子开头和结尾的词涂掉让学生阅读,读完后,让学生努力恢复涂掉的词。

(2)用一把尺子挡住一段文章中每行的最后几个词,根据文章的意思猜测被挡住的词;或者遮住一段文章中开头的词进行阅读,根据文章的意思猜测被挡住的词;最后练习遮住一段文章中每行的前后各几个词,根据文章的意思猜测被遮住的词。

(3)反馈猜词的正确率。

4.语篇阅读训练

语篇训练材料是由两位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在辅助教材中为学生筛选出的32篇文章,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与文章有关的阅读理解问题。语篇阅读训练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简单语篇阅读训练,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文章时,标出句子的关键词;

(2)在阅读文章时,画出句群中的关键句,即一个语义群的中心句;

(3)找到文章的联结词,即注意语义群之间的关系(如因果、转折等);

第二阶段为高级语篇阅读训练,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一个文章,回答文章的问题。教师根据题目的得分,了解学生掌握策略的情况;

(2)教师根据学生在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时的错误,告诉学生阅读时正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的策略;

(3)教师讲授应用策略阅读并解题的要领,进一步强化指导。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班和控制班阅读水平比较

为了检验合作训练干预是否能对实验班产生有效作用,对两个班的合作水平进行了实验前测成绩和提高成绩(提高成绩=后测成绩-前测成绩)的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班和控制班前测成绩、提高成绩比较

表1的数据表明,两班在实验前阅读水平无显著差异,两班学生同质。阅读训练后的提高成绩检验结果为实验班成绩非常显著地高于控制班(P<0.000),说明阅读训练确实有效,大大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实验班和控制班迁移成绩比较

检验阅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语篇聚类水平是否有迁移作用,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前测聚类成绩和训练后的语篇聚类水平的提高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2。

实验班和控制班

表2 语篇聚类前测成绩和提高成绩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到,实验前两班学生在前测语篇聚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前同质。10周的训练后,两个班的语篇聚类提高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班的成绩提高程度明显高于控制班(P<0.05)。

四、讨论

(一)阅读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阅读训练中,首先是扩展视野训练,因为阅读中的视野是增加阅读内容和提高阅读水平的瓶颈。小学生尤其需要扩展阅读视野,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语篇信息,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语篇理解加工。

训练中的猜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已知语篇信息的水平,通过对已知信息的理解来推测未知的词语。这种训练能够使学生重视根据已知信息总结语篇思想,通过总体思想来推测未知部分的信息。

语篇阅读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训练中既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和语义群,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阅读策略的训练。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形成了系统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提高了阅读水平。

(二)阅读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语篇聚类水平

本研究发现,通过阅读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这种训练的效果可以迁移至语篇聚类能力上,提高学生的语篇聚类水平。语篇聚类能力表现为对语篇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语篇聚类是阅读加工中的高级成分之一。根据我们的这一假设,通过阅读策略的训练,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必然包含着聚类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说阅读训练的效果可以有效地迁移到语篇聚类上。本研究证明了这一看法。

五、小结

本实验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阅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第二,阅读训练的结果可以迁移至语篇聚类能力上,提高学生的语篇聚类水平。

参考文献

[1]Kintsch W, Dijk T A. Toward a Moda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1983,85(2):363—394.

[2]莫雷。初中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结构因素分析研究[J].心理学报,1990,22(1):41—51.

[3]莫雷。高中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结构因素分析研究[J].心理学报,1990,5(1):34—44.

[4]莫雷。小学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结构因素分析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0,(1):17—23.

[5]莫雷。不同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信息加工活动特点研究[J].心理学报,1998,30(1):43—49.

[6]李毓秋,张厚粲。关于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1):29—31.

[7]吕勇,阎国利。中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47—50.

[8]吕勇,阎国利,陈连燕,范晓红。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20(2):25—29.

[9]Ma Rosa Elosúal, Juan A. García-Madrugal, Franciscl Gutierrez, Juan Lnls Luque, and Milagros Gárate. Effects of an Intervention in Active Strategies for Text Comprehension and Recall.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2,5(2):90—101.

[10]鲁忠义,王清华,彭聃龄,故事阅读中句子加工时间和理解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6,28(4):421—435.

[11]Mandler, J M. A Code in the Node: The use of a Story Schema in retrieval.Discourse Process,1978,1,14—35.

[12]〔苏〕奥·库兹涅佐夫,列·赫罗莫夫。快速阅读法[M].杨春华,王靖元,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 篇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47-02

众所周知,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构成了一个人的四项主要智力因素。而思维又是智能的核心。小学生在生理上处于儿童阶段,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于为什么作文、如何作文产生自己的理解。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几点体会。

一、即景训练。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

所谓即景,就是就眼前的景物进行赋诗写文。具体到小学作文教学,就是对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或者教师选取的课外对话材料等,让学生就此进行简单的作文情景训练。作文不能凭空杜撰,要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因此,对学生进行即景训练,有利于他们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即景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即景训练以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为主

教材所准备的材料都是经过编者科学论证之后精挑细选的,符合教学进度和学生认知特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周密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事先了解了写作的目标材料,那么就会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做好充分的准备。这远比课堂上教师临时提供话题,学生在有限而紧张的时间里思索更有效果。

(二)联系课本知识选取一定的课外材料

与教材划定的材料相比,课外材料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教材中提供的训练材料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是它所面向的是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学生,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教师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选取富有地方特色的例子,往往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亲切感人,让学生有话可说。所以,教师必须在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说话材料。这样,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作文生活化”的意识,在作文教学中导人生活的灵性,引导学生学习人生之道,在生活中找作文,让学生“说真话”,让作文回归生活。

(三)关注逻辑,及时纠偏问题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不受成人世界一些现有规则的侵染,有很多想象跨度很大的想法,可也容易出现一些明显不符合要求的答案。比如作业要求用“天真”造句,出现诸如“今天真热”这样啼笑皆非的句子。教师要及时进行监督矫正,避免不合要求的作文,在起步阶段就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思考方式,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接触作文还没有多长时间,还不能熟练地将生活中的材料转变成融合自己观点的作文。在简简单单的二三百字中,有的只是他们对生活的简单描述,而不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也不是需要寻找论点、构建论据的议论文,而是简单的记叙文。因此,我们需要选取的是生活中学生都见过、接触过、经历过的平常小事,一眼就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这样,在即景训练中,学生才能在第一时间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感受,感同身受,才会有话说、能下笔、言之有物。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身边的简单小事,触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达到即景训练的目的。

例如,《学写留言条》这一课,笔者是这样导人的:“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习了留言条的一般格式,那么大家想不想也亲手给别人写张留言条呀?”“想!”“想!”“那么,第一组给老师写张留言条,第二组给妈妈写张留言条。最后看看哪个同学写的最好。”通过这种方式,既帮学生复习了所学知识,又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一举两得。

二、多向训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材料中寻找不同于他人,符合自身特征的一些新想法、新见解。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就是指由同一则材料或同一个话题,学生根据自身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表达属于自己的观点、寻找源于自己生活的话题材料等。

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对同一目标进行多向训练、发散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自由思考,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生活经验去束缚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创新思维方式,勇于在生活中寻找目标事物,开拓思维空间,善于多向思索、发散思维。

(一)围绕话题,有效引导发散思维

教师要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材料、话题的内涵,以免学生写作文时理解发牛偏差,从而导致走题现象。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话题材料的理解,结合本身的生活体验,寻找合适的切人点。但是切忌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否定学生的一些大胆想法。

在《我给照片起个名》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拿出全家人的合影,笔者就让学生给这张照片起个名字,有人说叫“我们一家人”;有人给起名“爸爸、妈妈和我”;有个学牛说:“老师,我叫它‘宝宝的家’好么?因为爸爸妈妈叫我‘宝宝’。”这么一个有浓郁家庭温馨气息的名字当然也得剑了大家的赞赏。

(二)想象训练,精心呵护创造性思维

小学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牛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要充分准备,结合现有教材和本地实际,积极创设情景,鼓励学牛大胆想象,为学牛提供广阔的空间,放飞儿童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儿童在自由、广袤的天地中健康成长。“假如你是你崇拜的那个人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假如让你去办这件事你会怎么做?”……这些都是很好的导人作文的引子,通过引导学牛大胆思考,激发学牛的想象力。

如《凡卡》一课,笔者启发学牛大胆想象:“假如你是儿卡,你的信能被爷爷收到么?”鼓励学生想象故事的不同结局。学生自由创作《儿卡的信寄出后……》。善良的孩子们都希望凡卡有个好的归宿,于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奇思妙想帮儿卡寄到了信并过上了幸福生活。虽然用的方法匪夷所思,但他们用大胆的想象锻炼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进行想象训练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要求太高。毕竟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多,大脑中存储的表象也并不丰富,思维还不是非常严密,仍停留在感性阶段。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牛有话敢说,有话可说,达到活跃学生思维,锻炼学牛想象力的日的。

“只有让学牛用自己的脑子、自己的笔、自己的语言来写作文,才能真正达到学作文、学做人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把死板的要求讲活,充分培养学生智能,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思维品质,让学生加深对作文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并能活学活用。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 篇三

关键词:提高;写作水平;创新能力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会写作文或不知道怎么写作文的情况,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丰富作文素材

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初中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并教给其观察方法。

1.引导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学生在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处于幼稚的发展期,知识、阅历较浅薄,因此,作文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而要求写反映社会生活、具社会价值的大题材。

2.把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随机观察就是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凡是新鲜的感受,就及时记在观察本上,为写作提供素材。这样下去,学生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写作时就会文如泉涌。

3.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素材定期进行归类整理,使零碎的变为系统,分散的变为集中

4.引导学生定期交流,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互相启发、补充、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材料,拓宽写作思维

1.为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诵读,之外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丰富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

2.要求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抓小练笔,减缓作文训练坡度

小练笔即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训练,这样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一旦作文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二是形式活泼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三是通过小练笔,可使长期积累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得以复苏。

四、拓宽训练渠道,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量

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训练渠道。

1.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有的课文上完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制作。学了《桥之美》,就可以让完成一件“未来的桥”手工制作,并让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通过改写叙述的顺序或改变文章的体裁,进行写作训练

例如,学了《木兰诗》后,让将课文改写成《木兰的自述》;学了朱自清的《春》,让写自己家乡的《春》。

3.在班级墙报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感想、展示才华的平台

五、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性思维。(1)可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如,写《妈妈》,多数人写的是妈妈怎样关心自己,教师可启发从妈妈的脾性、品德、爱好、在家庭和社会的中的作用等角度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2)可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教师可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3)可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4)可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如,围绕学校这材料,可设计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想象)。

六、构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

教师可采取生活再现、模拟表演、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作热情,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告诉学生写作时考虑的不是写作方法,而是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可按学生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在完成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互评互改。

4.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激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产生自信。作文教学中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要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范文 篇四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施行,以往高考中的命题类材料作文也被新的材料作文形式取代。与以往的材料作文的要求不同,新材料作文只是给出了一段材料,并没有规定作文的题目和话题,只规定学生不可抄袭和套作,不能脱离材料范围。这样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审题能力,正确的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又能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的文章看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强弱,这样写出的作文有更强的真实性,可以更好的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以往学生在新材料作文上的得分情况来看,此类作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审题和立意,只有准确的掌握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才能更好地确立写作的主题和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依旧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对于材料作文的讲解不到位,没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往往会出现偏题,甚至跑题的情况。所以,在新材料作文的要求下,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十分重要。

新材料作文教学的现状

新材料作文符合了我国新课改的要求,做到了对学生的全面训练。与以往的作文命题不同,新材料作文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材料内容,从而找到写作的主旨,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现阶段,新材料作文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师生不协调。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只是在一味的讲解和分析,没有做到让学生参与课堂,使得学生对于材料作文的接触和感悟较少,缺少写作经验。二是,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在进行新材料作文训练时,往往还采用与以往训练话题和材料作文同样的方式,不关注学生的文化积累和内涵的培养,导致事倍功半。三是,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生新材料作文的练习时没有抓住教学重点,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立意的方法,导致学生在审题时易出现偏差。

提升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有效策略

1.坚持“三性四清”

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时,要首先从新材料审题教学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从全局出发,采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对材料中的内容要有所筛选,找出关键。同时,也要分清材料的主次结构,找出主要分析对象,理清文章内涵,理顺文章中的角色关系,多角度分析材料内容,找出自己能有所发挥的关键词。

2.从整体出发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从材料整体解析材料的习惯,让学生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可以分清材料的结构,找到主次,分辨出材料中设计的不同的对象和写作立意的规定范围,找到材料中的关键字句,让学生不会由于断章取义而出现立意的偏差。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可以透过全局看本质,找到其中最具有话题性的观点进行立意的作文的写作。

3.化大为小

新材料作文给出的材料一般都比较简短,在提炼关键词时也较为困难,有些材料往往还是由多个小故事构成,并且在主旨的表达上也比较隐喻和含蓄,这就为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加大了难度。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注重对材料细节的把握,认真阅读材料中的每一句话,对其中的相同的观点进行提炼和概括,发现材料中隐藏的主题思想,从而找到作文的立意点。

4.把握关键词句

大部分的新材料作文都是呈现一段式结构,这类材料中往往会很明确的在一段话或者几个词语中传达出立意的重点,这些就是命题人要告诉学生的写作方向,这就要求学生仔细审题,找出其中存在的关键句或者几个关键词。只要学生找到了正确的切入点,把握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就会避免跑题或者偏题现象的出现,在作文的立意和书写上也更加的顺利。

5.发挥想象

有些新材料作文的主要思想可能并没有在材料中表现,而是需要对材料中的思想进行延续,在探索中发现。因此,在进行此类材料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并要求学生每读一段材料都要认真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材料的思想内涵进行总结,并试着续写故事或者给出不同的结局,这样就可以达到训练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目的。

6.由果寻因

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材料也不例外。高考中的很多材料都是以寓言故事或者一些事例出现的,无论是故事还是事例,我们都可以通过梳理其表面和含义和文章的脉络来找寻其中更深层的内涵。要想让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多收集一些这类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日常训练。

7.抓住材料重点

部分材料作文可能会存在多个要点,在面对这类材料作文时,往往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从中找出命题人最想要让学生表达的主旨。这样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多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审题能力,让学生可以快速的发现材料所要表达的本质内容和正确的文章主旨,这样才能保证高分作文的产生。

8.选择最佳角度

要想在材料作文中取得理想的分数,根据提议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十分关键。大多数的材料作文都是以图片或者文字叙述的形式出现,在这些材料中,不但有材料的主体思想,还有一些不是多余的立意角度,这就造成了学生在选取立意角度时的障碍。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在此类材料方面的训练,知道学生如何找到材料的主体思想,如何能做到最佳立意。具体要求:一是,选择角度不要太大或者太小,集中一点才是“王道”。二是,选择角度要立意新颖,避免落入俗套,如此才可以在众多的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三是,有针对性,而且要强,保证目的明确避免无的放矢。

9.训练思维模式

新材料作文主要是在考查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大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训练。从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制定出一套适合新材料作文的思维模式。同时,在日常的新材料作文训练时引导学生采用此种思维模式,让学生可以形成习惯。

结论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 篇五

关键词:小学生、想象、作文、积累、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阶段目标”中,具体提出了小学三个学段的相应目标。第一学段: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对于想象作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实施建议。可见,要求小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培训小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三点:一是重视想象材料(表象)的储备,二是切实进行想象训练,三是正确指导想象作文训练。

一、丰富表象积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小学生的作文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结果,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已有表象借助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丰富小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积累表象。儿童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表象。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事物,形成表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表象。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途径。汉语拼音中的字形教学,识字中字形、字义教学,经常利用关图、事物和形象化的材料;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看图、观察事物、实验制作和听故事等形式;阅读教学者,让学生联系经验,练习具体场景、情境等理解词句,等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积累。另外,语文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也能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

4、在积累言语的同时积累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往往以言语的形式(语音、文字)加以表现,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想象的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在积累词汇句式段落篇章的同时,使学生间接地看到许多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从而丰富表象积累。

二、落实想象训练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即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他们� 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形成,仅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怎样对想象的材料(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以形成新形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训练条件,拓展其想象的空间;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通过训练使小学生逐步学会合理想象。

1、让儿童在活动中驰骋想象。小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外活动和校内外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四类:(1)语文课堂学习活动,(2)语文校内课外活动,(3)课外读写活动,(4)校外语文实践活动等。

2、在学科综合中训练学生的想象。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和社会课等非语文学科,都有训练学生想象的因素。如,美术课上没绘画、手工、雕刻等必须借助想象;音乐课上,学生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3、开展适当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想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想象训练形式多样,主要有对静物的动态想象、对抽象词的具体想象、对无声状的有声想象、对无色状的有色想象、对物体的拟人想象、对个别事物的概括想象等。

三、想象作文的训练和指导

从广义上讲,小学生的纪实作文也是想象作文,因为纪实作文主要是再造想象的结果。狭义上的想象作文,要求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为基础,以合理性、科学性为准则,大胆展开想象,恰当运用虚构、夸张、幻想等手法,构思出具体、生动、新颖、奇妙的写作内容。本文所谈的想象作文指狭义上的想象作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创造想象的结果,具有首创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心理学研究指出,第一学段学生以再造想象为主,第二、三学段的学生再造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越来越多,而且能够对已有表象做出真正的创造加工,能够独立地进行创造想象。

想象作文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类:1、改造类。如,诗句改写法、观察联想法、画面写意法、音响诱导法等;2、接续类。如,续写补写法、故事延续法等;3、扩充类。如,情境扩充法、词语联缀法、词义描绘法等;4、畅想类。如,情景假设法、理想设计法、科学幻想法、童话创作法等。

如果从想象作文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来看,想象作文的形式主要有给书面材料作文,给画面材料作文,给听觉材料作文,生活作文,情境作文和角色作文等。

想象作文的指导,功在平时要重视学生的表象积累和想象训练。想象作文动笔前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指引学生想象的路径和角度。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想象的故事,引人思考的问题,直观具体的情境,声像结合、视听组合的动画、视频,埋设的悬念,等等,都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指导学生想象作文,可以先说后写,从述到作,适当采用“成对活动”到“小组交流”,到“全班展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诱导想象。想象作文的批改和讲评,是教师指导的继续。由于儿童的想象和成人的想象之间的差别较大,教师要肯定学生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虚构、积极幻想,甚至是“白日做梦”。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 篇六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反之,无“趣”即生“忧”,生“忧”则必“厌”。所谓心境愉悦,反应则灵敏;心情抑郁,反应则迟钝得多,就是这个道理。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童心。1.命题要揣一颗“儿童心”。教师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宁可低一点,不搞一刀切。2.指导要用一种“儿童调”。教师要把老师的架子放下来,要用商量口气,商量写什么,怎样写,怎么改,如何评,等等。3.评改要借一双“儿童手”。只要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留心观察,分析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景物,写起文章来自然合情若泉涌,滔滔不绝。

二、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教师单靠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指向观察训练、自由观察训练和联系实例观察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

1.指向观察训练,即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坛、树木、喷水池,到野外游览,并在游乐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揭示。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从指导学生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比如观察一盆花、一株树,进而过渡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活动场面,等等。

3.联系实例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教学《石榴》一文后,我要学生背诵相关段落,课外我引导学生观察石榴。面对眼前真实的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课文中的句子。

三、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那么学生如何积累雄厚素材呢?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2.从书本中积累素材

书本中的材料也反映着生活实际,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要靠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以便积累谴词造句、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从而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

四、加强指导,教给写作方法

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作,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结尾的。

2.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

3.要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教师就要进行充分备课,明确写作目的、要求,注意例举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乃至周围环境,切忌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简单几句要求一说了事。

4.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提纲是学生的作文的构思过程,因为学生作文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空话连篇,从早上眼睛一睁写到晚上上床熄灯,一笔流水帐。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和整理材料过程,搞清哪些应详写,哪些应略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这样才有条不紊,条理清楚。

五、指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当学生能够把自己会说的话都写出来以后,还要学会修改,使之更具有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 篇七

【关键词】小学生、想象、作文、积累、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阶段目标”中,具体提出了小学三个学段的相应目标。第一学段: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对于想象作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实施建议。可见,要求小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培训小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三点:一是重视想象材料(表象)的储备,二是切实进行想象训练,三是正确指导想象作文训练。

一、丰富表象积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小学生的作文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结果,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已有表象借助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丰富小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积累表象。儿童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表象。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事物,形成表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表象。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途径。汉语拼音中的字形教学,识字中字形、字义教学,经常利用关图、事物和形象化的材料;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看图、观察事物、实验制作和听故事等形式;阅读教学者,让学生联系经验,练习具体场景、情境等理解词句,等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积累。另外,语文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也能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

4、在积累言语的同时积累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往往以言语的形式(语音、文字)加以表现,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想象的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在积累词汇句式段落篇章的同时,使学生间接地看到许多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从而丰富表象积累。

二、落实想象训练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即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他们� 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形成,仅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怎样对想象的材料(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以形成新形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训练条件,拓展其想象的空间;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通过训练使小学生逐步学会合理想象。

1、让儿童在活动中驰骋想象。小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外活动和校内外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四类:(1)语文课堂学习活动,(2)语文校内课外活动,(3)课外读写活动,(4)校外语文实践活动等。

2、在学科综合中训练学生的想象。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和社会课等非语文学科,都有训练学生想象的因素。如,美术课上没绘画、手工、雕刻等必须借助想象;音乐课上,学生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3、开展适当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想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想象训练形式多样,主要有对静物的动态想象、对抽象词的具体想象、对无声状的有声想象、对无色状的有色想象、对物体的拟人想象、对个别事物的概括想象等。

如,形义想象教学法是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训练学生想象力:会意想象法、形声想象法、部首想象法、同音想象法和声旁想象法等。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据形释义”的目的。

再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生动形象的词语、句子,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句相关联的表象,并按文字表述进行表象组合,训练学生的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情节合理想象,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想象成一幅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等等。

总之,想象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想象作文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想象力培养与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培养相结合。

三、想象作文的训练和指导

从广义上讲,小学生的纪实作文也是想象作文,因为纪实作文主要是再造想象的结果。狭义上的想象作文,要求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为基础,以合理性、科学性为准则,大胆展开想象,恰当运用虚构、夸张、幻想等手法,构思出具体、生动、新颖、奇妙的写作内容。本文所谈的想象作文指狭义上的想象作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创造想象的结果,具有首创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心理学研究指出,第一学段学生以再造想象为主,第二、三学段的学生再造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越来越多,而且能够对已有表象做出真正的创造加工,能够独立地进行创造想象。

想象作文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类:1、改造类。如,诗句改写法、观察联想法、画面写意法、音响诱导法等;2、接续类。如,续写补写法、故事延续法等;3、扩充类。如,情境扩充法、词语联缀法、词义描绘法等;4、畅想类。如,情景假设法、理想设计法、科学幻想法、童话创作法等。

如果从想象作文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来看,想象作文的形式主要有给书面材料作文,给画面材料作文,给听觉材料作文,生活作文,情境作文和角色作文等。

想象作文的指导,功在平时要重视学生的表象积累和想象训练。想象作文动笔前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指引学生想象的路径和角度。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想象的故事,引人思考的问题,直观具体的情境,声像结合、视听组合的动画、视频,埋设的悬念,等等,都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指导学生想象作文,可以先说后写,从述到作,适当采用“成对活动”到“小组交流”,到“全班展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诱导想象。想象作文的批改和讲评,是教师指导的继续。由于儿童的想象和成人的想象之间的差别较大,教师要肯定学生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虚构、积极幻想,甚至是“白日做梦”。

综上所述,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形成,表象积累----丰富想象材料----是前提,想象训练----学会想象方法----是保证,想象作文----加工改造想象材料----是结果。不难看出,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儿童想象的规律,依据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参考资料:

1、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杨国良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上一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精彩15篇